欢迎光临南京市江宁区禄口第二小学网站今天是:
“养德故事十一月”之“遇到不想上学的孩子,我们该怎么办?”
(王蕊 2019.11) 小学生在不同年级可能出现不同的问题,当班级学生出现不想上学的情况,作为教师第一时间要做好沟通工作。单独找到该学生,认真倾听内心的想法,初步去了解不想上学的原因并联系父母一起帮助他。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中高年级小学生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很多时候,可能因为教师课堂上没让他发言,未安排班委一职,座位安排不合适,提的建议未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等等,学生出现不喜欢教师的现象,从而出现偏科甚至抵触学习。作为教师遇到类似事件,首先要及时与学生沟通,在倾听过程中,教师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可结合实际适当的解释。同时家校联手,家长方面对于孩子谈及教师某些方面不好,家长需要联系孩子的眼光去看待,正确引导情感体验和判断,起正面、积极的作用,鼓励孩子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以身作则,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儿童心理发展中,普遍会出现人际关系简单化或不知所措,甚至不知道怎么与人相处,跟人交涉、特别是跟大人相处时惶恐不安,对参加社交活动充满排斥。平时在校时间,学生之间难免会出现各种摩擦和小误会,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应该怎么办呢?同学间发生矛盾,往往是因为一些学习生活中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可能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一个小磕碰……因此,切不可与同学间稍有不愉快就委屈得不得了,不再和同学接触,封闭自己、抵触学习。教师在平时充分利用晨会或班会期间引导学生,如果同学间发生了矛盾,首先要冷静下来,想一想矛盾发生的前因后果,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必要时向教师寻求帮助。面对学生间的矛盾,教师应该及时去了解情况,直接找相关学生平心静气地谈谈。我常常和学生开玩笑说:“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其实不然,沟通可以减少矛盾的产生,减少自己胡思乱想,也许两个人的矛盾一下就解开了,那时你会发现化解矛盾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啊!
小学三年级是一个关键时期,是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除了掌握基础知识以外,作业更多的是写作和应用计算训练。这要求学生必须开始从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加上孩子自身心理和能力的发展,这些都会引发比较明显的学习分化现象,处于这一时期孩子的不安情绪和波动最容易产生厌学心理甚至逃课。作为教师面对类似情况,及时沟通了解学生困惑,充分利用班级学习较为优异的学生,开展班级“一帮一”互助学习,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同时,同一年龄的学生间的合作,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增添学习乐趣。
遇到不想上学的学生,老师和家长要及时做好沟通工作,做正确引导,尽量少批评、多鼓励,尊重学生的情绪、情感,时刻把握和引导学生的心理动态。相信“家校同心”方能“师生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