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南京市江宁区禄口第二小学网站今天是:
家和学校,孩子判若两人
杨杉杉
身边家长问的最多的问题是:老师,为什么孩子在学校什么都愿意自己做?而回到家里就什么都不肯自己做呢?老师,他只听你的,我们的话他不听,你帮我多说说她………
明明听老师说孩子在学校自理能力很强,可一回到家就什么都不会做,连饭也不好好吃是为什么?
明明听老师说孩子在学校爱学习也爱运动,情绪也很好,可是一回到家里就只想看电视;一点要求没满足就在家大发脾气......为什么孩子在家和在学校完全判若两人?
在我看来,孩子在家和在学校判若两人很正常!不要说小时候的我们,就说现在的我们,在工作单位和在家里的表现会是一模一样的吗?
大部分家长想想,好像是这个道理。
虽说家庭与学校都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的环境,但其功能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学校主要用来学习,而家庭主要用来休息放松,就和我们大人一样,工作一天回到家里才觉得是最放松的。
只有在最亲近的家人面前,我们才能无所顾虑的释放自我,孩子也一样,无论在学校多独立,回到家里自然就想要被呵护被关注。
有的家长说,孩子都会怕老师,所以在学校会很乖。事实上,我不赞同这样的说法,新型教育观念下,没有多少老师是单以严厉来制服学生的。
家和学校都属于孩子的社会环境,学校是个有着各种明确的规章制度的“法制社会”,且有老师以身作则做引导,示范,监督,执行;而一个家庭的秩序很难用法制的标准去维护,否则家就是在学校里,孩子作为一个学习中的社会人,很多行为习惯的养成出于一种社会效应,那就是”从众“心理,内心对于归属感以及自我价值的渴求,都会驱使孩子随大流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失去了它温暖的本性。
在学校里,孩子作为一个学习中的社会人,很多行为习惯的养成出于一种社会效应,那就是”从众“心理,内心对于归属感以及自我价值的渴求,都会驱使孩子随大流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
而往往很多家庭里的规则都只是针对孩子的,比如要求孩子少看电视多看书,可家人却放不下电视,手机,也不会拿起书本;比如希望孩子爱运动,多运动,自己却不愿动......
高质量的陪伴是父母必修课,所谓的高质量不在于成果是否快准好,而在于孩子在父母的引导而非操控下对过程的亲身体验。亲子关系也是在这样的过程中点滴积累和培养的,孩子也会感受到父母的耐心,提点和鼓励在陪伴中带来的愉悦体验。育儿没有捷径,父母偷过的懒自然会积压成日后更令人头疼的问题。没有完美的标准答案,也没有按步就班的理论程序,唯有用心,感受孩子的成长,并时刻反省自身,修行修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