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南京市江宁区禄口第二小学网站今天是:2025年2月25日星期二

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两组建设>>教研组>>高年段>>语文组>> >> 正文

五年级语文组内课(二 )

五年级语文组内课

 

年段

五年级

教者

周芹

时间

2017年12月13日

地点

五(3)班

课题

《黄鹤楼送别》

主题

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故事导入:话说年轻时李白潇洒倜傥,曾经手挎一把宝剑,带上他心爱的酒壶,离开家乡,云游天下。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整整大12岁,但年龄的差距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交往,二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起游山玩水,一起饮酒作诗,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两位诗人的故事中,学习第25课<<黄河楼送别>>。(板书课题、学生跟写)

2.通过预习导航,有没有发现哪些字词容易读错写错的,给大家提个醒。

(拍照片截图,请学生来讲)

3. 指导书写”暮","唯", 学生描红书写

二、初读课文
1.选择你喜欢的朗读方式美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试着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李白       孟浩然     ,并        

2.读诗激趣出示李白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指名读。

朗读指导:在每句诗四五词停一下。再指名读。

教师范读。学生想象,你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有一个词评价了这首诗。找出来:脍炙人口。)

3.教师出示四字词语,学生读,想象画面,师再出示画面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依依惜别 脍炙人口

、潜心品读,体会惜别之情。

(就在这俯临长江、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上,一对好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们的心情怎样?)

1.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最能表达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内心情感的一个词语。(板书:依依惜别)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2.自由地读2—3自然段,边读边把最能体现他们之间依依惜别的句子划出来,在你感触最深的地方写一写批注。

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1)用人物的动作体现“依依惜别”: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这种依依惜别之情他们有没有表现出来呢?而是——藏在心底,这个“藏”字用的太好了,他们是怎么藏的?(生谈)两个一会儿正是告诉了我们,两位友人正在借欣赏景物来隐藏内心的离别之情呢。
★那我能不能将“仰望、远眺”位置互换?(不能,“仰望”向上看,“远眺”:远远地看。角度不同。)动作演示
【2】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他们都有意不去触动……(生接读)。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他们一会儿……(生接读)
【3】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流露出两位诗人深深的情谊。谁愿意来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指读。齐读。

(2)用人物的对话体现“依依惜别”:

1那么他们藏在心底的有哪些情呢?联系课文和课外资料讲讲。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1)学生谈到兄长和老师时补充:当时孟浩然早已诗名远扬。李白比孟浩然小,结束江南之游后特来拜访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孟浩然在诗词创作上给了李白悉心的指导,所以李白称他是兄长和老师。
(2)学生谈到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时补充:  
李白曾有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3)谈到:何日才能再见面:还没分别呢,李白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足见对于这次分别,是多么的不舍呀!
(4)李白短短的三句话中,竟用了六个“您”字,足以看出他是何等的敬仰孟浩然。
【2】指导朗读
(1)志同道合的友人即将远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诗、花间畅谈,怎不令人伤心难过! 谁来试试,读出李白的敬仰与依依惜别。
(2)李白的酒杯中难道仅仅是酒吗?杯中还有他对孟浩然的祝福、友谊和敬仰。请把这种敬仰与不舍读出来吧(齐读)

过渡:相见时难别亦难,李白的心情,孟浩然能不理解吗?哪个小组来接着交流有关孟浩然的内容?
【1】(1)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的意思你理解吗?出自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说:天底下只要有一个知心朋友,即使他远在天边,也像是靠在一起的邻居。
孟浩然此时引用这句诗,就是想告诉李白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引读
(2)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3)孟浩然不但忍住离愁还宽慰李白,真不愧是——兄长,是老师。谁来带着你的理解,如兄长,似老师一般安慰李白。(指名读)(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一个满怀仰慕,敬上临别之酒,一个宽慰友人,道声情意深长。让我们再一起分角色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来感受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女生李白,男生孟浩然)

 我们刚才找的这些内容都是描写人物的行为和语言的。其实我们在读文章时,要想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就要“听其言,观其行”(板书:听其言,观其行。)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来体会人物的情感。

  

四、再读古诗,升华情感

   多好的一对朋友,多么感人的画面哪!此时此景就连岸边的花也会黯然落泪,我们也随同孟浩然去江边送送他的好朋友李白吧。

  音乐缓缓响起

  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李白依然站立在江边。

过渡:不忍别,终要别。虽然他们都依依不舍,但友人还是要走。请同学们读读第四自然段。看看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他们深厚的友谊?

1、生自读第四自然段。

2、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理解“伫立”、“凝视”,适时引导用“凝视”造句。

3、同学们,你能猜猜此时伫立在江边的李白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

4、指导朗读。  

5. 回首往事展望未来,李白随口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小结:就在这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的长江边,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即将顺江东下前往扬州的孟浩然饯行,这就如诗句中所说: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种诗中有文,文中有诗的课文,我们就称它为“文包诗”。让我们读一读这首诗,来感受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    

五.作业
1、尝试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完成习字册。
板书:

 

教材解读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把唐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包含在一篇通俗易懂的现代白话文中,通过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章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故事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领悟古诗的情感。

 

上课教师反思

先让学生认真听课文范读,以次理解古诗的内容,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整体印象,接着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去理解课文内容。如读李白的话,引导学生抓住“孤帆”“唯”等词语,体会他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抓住“不知我们何时才能再见面”感悟他对孟浩然的难舍之情。读孟浩然的话,通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永世不绝”等词语的理解,体味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惜别之情。

三、探究:在理解过程中的基础中,让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词句的意思。通过学生找句子,读一读,说一说,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诗的意思,此时我又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整体认识。

四、角色表演:在学生对诗人的感情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后,我还安排了一个“原始重现”的过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进步。“因此我让学生自由合作,分别扮演李白与孟浩然。通过言语与动作、神情来充分表达自己对诗情的理解,这一设计,学生训练面广,先让学生同位练说,在此基础上,在让学生上台表演,学生自信心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也能充分体会友人离别时的心情了。个个受益匪浅。有效地合作,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养成了良好的与他人合作的习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想像不仅是形象思维,更是艺术思维。

五、小结质疑:这个环节充分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谈谈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收获,并提出还没有弄明白的地方。

在教学中,我始终做到“上最有效的课、做最有效的作业、让学生考最好成绩、有最好的发展。”以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策略的研究为突破口,以问题带动,引发思索,来体现课程改革。

 

研讨交流

 

图片16.png 

 

 

 

 

 

 

 

 

 

 

 

 

 

上课照片

 

图片17.png 

 图片18.png

 

 

 

 

 

 

 

研讨照片

 

 

 图片19.png

 

 

 图片20.png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禄口街道永欣大道2号   电话:52779080转8016   邮编:211113 网站管理登陆
版权所有 © 南京市江宁区禄口第二小学 博客登陆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