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南京市江宁区禄口第二小学网站今天是:

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正文

课堂要有诗意的语文味

课堂要有诗意的语文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这首诗看似内容浅显,实质内蕴丰厚,学生不易深刻感悟。

这课的教学,我主要按照学生所熟悉的古诗学习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四个板块展开。

知诗人环节,我先出示了杜甫的画像,让学生介绍自己在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然后重点提示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再让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诗,从而明白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的原因。进而引出课题。

解诗题环节主要强调了“河南河北”的古今差异。

明诗意时,我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先自学诗意,再小组交流,并进行汇报。

最后的悟诗情,是这课的重头戏。有道是“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古诗中的“情”当然也是一样,总有其源头的。杜甫为何会“喜欲狂”,这不得不提“安史之乱”。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了安史之乱的资料,明白了战争造成的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致使诗人也背井离乡,受尽苦难。接下来,我出示了诗人在“安史之乱”时期写的三首诗的节选,由《彭衙行》感受诗人在逃难途中的历尽险阻、备尝艰辛;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感受诗人的惨——狂风破屋之惨,儿童相欺之惨,夜来淋雨之惨;由《春望》感受诗人的愁——为都城沦陷、山河破碎而愁,为战火绵延、家讯难得而愁!

三首诗的引入,“安史之乱”给家庭、社会、国家造成的灾难都变得具体而可感。同学们对作者的生活境遇的感受和理解也就有了质的变化。此时,也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会喜极而泣、喜极而狂了。再看诗人的总总表现,不正是源于“喜欲狂”吗?

最后,我引导学生继续探究,作者的“喜”仅仅是为个人吗?学生明白了作者为战乱平息,祖国重归统一而喜;为老百姓不再流离失所,终于可以安居乐业而喜。在这“喜欲狂”里,包含着他浓浓的——爱国之情。我和同学们有感而发,起立,用朗诵向这位伟大的诗人致敬。

  教学本课,我力求使自己的课堂呈现出“语文味”来。

一、让古诗沉浸在浩瀚的文化中。

杜甫作为“诗圣”,在当时文坛中的影响可见一斑,因此让孩子亲近诗人,是我想做的第一件事。“你对杜甫了解多少?”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阅历、工具书、文化积淀学语文,是语文课该做的事。于是学生知道了“李杜”,知道了他们的诗“各有千秋”,李的浪漫,杜的写实;知道了杜甫的“沉郁顿挫”;知道了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处境,读杜甫的诗就能了解当时的历史。

古诗是中国浩瀚文学艺术海洋中一枝俏丽的奇葩。让诗歌的学习沉浸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让学生受到熏陶,受到感染,用一诗的学习兴趣唤醒学习其他诗歌的学习兴趣,这才是我们语文学习的目的。

二、让古诗的理解在情境中生发。

学生在前一天预习了整首诗,对全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抓住 “妻子”、“衣裳”、“青春”的古今异义,我就放手让学生说了,学生逐字逐句理解的时候,能差不多说到位,我就没再去“唠叨”。可课后,经提醒我知道我错了,学古诗不能满足于仅仅理解诗的意思,更不能满足于仅仅把诗句中逐字意思简单串联。比如“初闻涕泪满衣裳”学生说刚刚听到就激动得泪水沾湿了衣服。可是单单听这句话,是别扭的,是什么让诗人情绪如此反常?脱离了对杜甫曾经“悲”的感悟,摆脱了当时的情境,这样的理解是可笑的。如果学生走进情境,就不会就字论字,简单地把单个字的意思联起来说说了事。他们头脑里会出现:杜甫一听到这个好消息,高兴得手足无措,万分激动,不由任泪水沾湿了衣服!

学古诗,学语言,学表达作为师者,我应该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在头脑中想象画面,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走进画面,让学生利用各自的文化积淀表达诗歌的意思。这样的课堂才是诗意的,才是有“语文味”的。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禄口街道永欣大道2号   电话:52779080转8016   邮编:211113 网站管理登陆
版权所有 © 南京市江宁区禄口第二小学 博客登陆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