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南京市江宁区禄口第二小学网站今天是:
2017—2018年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教研活动
开学第三周,我校的语文教研活动已经拉开了帷幕。本次教研活动由周海波老师执教《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后,全体语文教师进行了研讨。
一、以学定教
执教《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时,周老师将我校的“问题导学”模式贯穿始终。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指导学生研读文本提出自己的问题。又精挑细选出符合教学目标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课堂也围绕着学生的问题展开,可以说是真正的“以学定教”。学生对于屏幕上展示出的自己的问题,以及标识出的自己的名字,很有成就感,这样一来也能激发学生课前质疑问难的积极性。
明确重点
周老师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第一、二两小节。课堂中,学生们细读慢品,对于这两节理解得很透彻。周老师不仅关注了课文内容的学习,也对课文中包含的一些语言现象进行了点拨。如“薄薄的雾霭”这一环境的侧面描写,也带领学生品味了其对人物心情的衬托。
会后,全体教师又就“部编版教材”、“书法课教学”“语文核心素养与教学”三个主题进行了二次培训。
周敏老师为我们介绍了新教材的特点,以及在教学使用中的注意事项。强调了识字与写字时“多认少写”,以及“还原拼音的辅助功能”的特点。
王玥老师就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了二次培训,强调语文教学,要善于取舍,精准发力,遴选那些少而精当的,且富有生长力的种子知识,来让学生学习,积累。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获得,能使学生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以此延伸语文核心素养的长度。
接下来的书法培训则讲解了本学期新开设的书法课的教学注意事项及上课流程。本学期书法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硬笔、毛笔书写汉字的基本技法,提高书写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从而激发热爱汉字、学习书法的热情,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而书法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以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要基本功底扎实,能作规整漂亮的示范,才能让学生佩服,才能灵活地驾驭课堂教学,才有可能深入地把握教材,有效地指导课内外活动。
教师教案: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主学习本课生字,重点把握“黎”的写法,理解本课生词。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尝试背诵课文第2小节。
三、教学准备
ppt
四、教学过程
(一)破题导入
齐背《示儿》,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临终之际仍心系国家;外国也有这样一位“钢琴诗人,弥留之际不忘祖国,他就是——肖邦,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读了这个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
3、出示学生预习中的问题
①为什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张宇豪、陶思宇、张子倩、卫方栋、丰雨阳、陈美琪)
②为什么肖邦不要把自己的身体(尸体)带回祖国?(成亮、王天明)
交流
③肖邦对姐姐说的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陈妍希)
再次交流
④肖邦那么热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呢?(李幸、张雅然、穆子恒)
⑤肖邦的老师他们为什么不走?(李雅琳)
过渡: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二)精读感悟
1、通读全文,重点研读第一节,说说:肖邦那么热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呢?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导检查预习
出示词语:肖邦 满怀悲愤 薄薄的雾霭 咏唱 眼眶 疾驰而去
悲愤欲绝 一腔热血 忧虑 巴黎 弥留之际 亡国之恨 异国他乡 与世长辞
指读
3、交流,肖邦为什么要离开祖国?体会文中重点词语:年轻而富有才华、不得不 等
4、补充肖邦的相关资料简介
5、指导朗读第一节,缓慢、低沉、伤感
过渡:离别是在所难免的,离别也是伤感的,那么课文为我们描绘了哪几个离别场景呢?默读第二节,试着用几个简短的词语概括一下。
6、交流指导
明确:告别亲人离华沙,师生咏唱送别曲,老师叮嘱送礼物,肖邦接杯登车去。
7、对于这一小节,同学们预习时也有几个问题
再次出示学生预习中的问题
⑥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陈冷静、张子倩)
⑦为什么波兰的泥土能让肖邦流泪?(李鸿炎)
⑧为什么知识一盆泥土还要郑重接过呢?(张雅然)
理解交流
8、教师补充提问:为什么要写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呢?“疾驰而去”是爱国的表现吗?
9、指导朗读,尝试背诵
(三)当堂背诵
(四)作业
五、板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肖邦 不得不离开
告别亲人离华沙,
师生咏唱送别曲,
老师叮嘱送礼物,
肖邦接杯登车去。
教师风采:
研讨情况:
研讨记录:
签到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