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次是四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试卷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发展特点,本次考试全年级四个班,考试人数为195人,85分以上有95人,不及格10人,四个班其中考试成绩比较。
班级 |
及格率 |
平均分 |
优 秀 率 |
总 评 |
1 |
94.12 |
80.40 |
54.90 |
80.79 |
2 |
95.83 |
81.99 |
50.00 |
81.13 |
3 |
100 |
84.02 |
59.18 |
85.44 |
4 |
94.87 |
77.86 |
72.85 |
72.85 |
二、答题情况分析
第一部分: 学用字词句
第一题:默写古诗(3分)
《山居秋暝》大部分同学背得很熟,全对。
第二题:看拼音写汉字,写正确美观(8+1分)
失分率是一两分之间。
第三题:选择正确读音和词语(6分)
考察的都是课文中的成语,失分率不高。
第四、五题:选择(8分)
完全考察学生的语用知识的积累能力,较简单,失分不多。
第二部分: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5分)
这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课内课文内容的积累。前三题是原文默写填空,整体完成较好,四五两题需要对课文的理解,错误率较高。
第三部分:阅读理解
第一部分是课内阅读《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片段)》,之前的考试考过类似的题目,学生们作答的较好,个别同学审题不清,对课文的理解不够到位。第二部分是课外阅读《一棵苹果树》,主要考察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这篇文章整体并不太难,但部分学生没读懂内容,导致失分。以后加强训练,相信学生会慢慢掌握要领的。
第七题:作文。
选择一个物品,编一个故事。所写的故事可以是与生活有关的,也可以是童话。有些同学主题不明确,故事的条理性不够清晰。也有书写潦草,字数不够的现象,失分较高。
二、存在的问题
1、个别学生错别字较多,卷面上本应会写的字,却错字连篇,在本学期中学过的生字掌握较好,但是以前学过的字,错误率较高,尤其在按课文填空和写作文时。
2、由于学生平时学的知识较规范,缺乏对知识整合的处理,故失分较多。本次考查的内容不仅涉及拼音、逻辑思维训练,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准确理解能力及平时积累词语的能力。由于平时对新旧知识前后渗透的训练相对少些,导致学生对综合性较强试题缺乏独立分析能力,失分较多。
3、不能潜心读书,把握不住问题的要点,回答同样抓不住要点,语句不通顺。
三、改进措施
1、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要求学生平时就注重书面的整洁,尽量不涂改,想好了再动笔。强调第一次的正确率。
2、注重语言积累的灵活性。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逐渐加强意义识记,这既是基本的认识规律,也尊重了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求熟背的内容还要求学生会写。书本上的优秀片段、包括课外的,让他们多读,感悟中华语言的魅力,受到美妙语言的熏陶,以致在语言中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写作水平。
3、重视运用语言的训练。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练习和小笔头的练习,指导学生多读多写。
4、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文章的分析、概括能力,全面了解文章的内容,并多教“设身处地想”、“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授之以渔。
5、写作文,必须让学生走进生活,从生活中,从真实的体验中寻找写作的素材,努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累经验。丰富阅历,坚持记读书笔记,组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懂积累,会运用。教师经常针对学生某一问题展开探讨,并及时归纳,总结,让学生感到写作文也有章可循,并通过学生搜集一些例子,进行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