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南京市江宁区禄口第二小学网站今天是:
巧手筑就七彩梦
——“我为二小添光彩”征文
林 菲
来到我们禄口第二小学工作已经快三年,在这所有爱的学校里,我们陪伴和见证禄口二小一步步在成长和壮大。学校和个人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我认真完善自己的日常工作,希望尽自己努力做出些许成绩。如何真正加强我校学生们的造型表现能力,提高他们的绘画创作水平是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尝试的事情。
无论在常态课还是公开课,一直以来我都坚持自己做范画。也许是课堂之上随性的粉笔范画,也许是课后自己利用时间作的纸面范画。有些事情总要自己去坚持才会才看到成效,学生们的绘画创作步骤了解了,各类媒介花材认识了,中西画家知道了,各种创作方法学会了......这些就是自己一直在不断追求的事。
除了日常教学,还有我们学校特色校本课程《七彩纸秀》。这几年我主要负责剪纸这部分,剪纸,又称刻纸,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它有着强烈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乡土气息,表达民间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意愿。剪纸教学在我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小学美术课本中出现,其目的是为了传承剪纸民族文化,培育时代新人。无论城区学校还是街道学校,都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剪纸已被我校列入特色校本课程,我们有了目标与支持,才能更好的全面的推广。学校领导支持我们进行剪纸实验教学,每周的学校社团我们进行专项练习,在去年的南京市中小学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型活动中,我校在众多学校中脱颖而出!作为江宁区和江宁区唯一“剪纸”传统文化节目代表,在南京莫愁湖公园向市民展示。如何将剪纸文化融入我们的常态课教学,我也进行了几点尝试。目的是希望让更多的二小师生接触到剪纸,了解剪纸的魅力。
剪纸艺术走进美术常态课的意义
1、 让剪纸艺术进入我们小学美术课堂,可以提高手脑协作能力,使学生的手部小肌肉得到锻炼,提高手部动作的灵活性与精确性。剪纸需要注意力集中,手眼协调,不断调整剪刀的运行方向及力度,才能剪出物体形象。这样就会使学生的有意注意、观察的顺序性得到了发展。学生画画可以边画边想,而剪纸必须事先想好。这样一来就锻炼了学生统筹安排的思维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勇敢果断、耐心细致的学习习惯。学生根据自己头脑中感知过的物体表象,进行设计构思、再加工,表现实物或想象创造新的事物。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记忆力及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
2、让剪纸艺术进入小学美术常态课堂,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对形象夸张、色彩对比强烈、具有鲜明装饰效果的剪纸作品有很强的情感接受性,而民间剪纸艺术作品正是具有这些品质,它们造型呈现夸张变形、色彩艳丽、具有装饰性和实用性,逢年过节都可以通过自己的一双巧手剪出各式各样的剪纸,去装扮布置。十分贴近我们的生活。
3、民族的就是艺术的,艺术的就是民族的。作为龙的传人,我们有权利和义务传承这一古老艺术,并有责任把它发扬和创新,从小学习剪纸,无形之中加重了爱国情怀。
开展剪纸常态课教学的方式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必须选择形式多样、活泼生动的教育方法,如游戏法、故事法、歌谣、剪纸添画等不同形式来进行民间剪纸艺术教育活动。如:用剪出的人物、动物制成有趣的皮影戏来操作游戏;引导学生用剪出来的各种头饰,进行表演活动;用剪出来的各种面具打扮自己,和爸爸妈妈一起开化妆舞会等等。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对美的事物和美的环境产生美的情感体验,培养对美的感受力,也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例如在内容的选择上,我首先选择较为简单的图形,让学生试手。我先让学生学剪“囍”字,这是典型的轴对称图形,传统的都是通过“画一半”方法剪出“囍字”。在实践中,我通过摸索,得到一个更好更快的方法:通过不断地对折,只要六剪刀下去就可以剪出一个囍字!既让学生感到惊奇,又简单容易学习。还要求学生变魔术,在原作品上略加一些剪纸语言,如锯齿纹、月牙纹等把喜字中的“口”都变成空心圆、变成人物的眉毛、眼睛,这不但增加了曲线剪法,而且使图案更加美丽。不少同学学会了喜字、福字、挂钱等的剪法后,还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应用。成功的愉悦感,给学生一种无形的动力。植树节让学生剪各种形状的树、树叶;六.一节联欢,让学生自己动手剪喜欢的、有创意的表演服装、道具;国庆节剪贴国旗、剪窗花;元旦节举办剪纸作品展览等。
剪纸在表现技法上,可以分为阳剪和阴剪两大类,阳剪讲究“线线相连”,阳剪强调“线线相断”同时应做到“五要素”:圆、类、方、缺、线,要达到圆如秋月,饱满圆润;尖如麦芒,尖而挺拔;方如青砖,齐整有力;缺如锯齿,排列有序;线如胡须,均匀精细。
剪纸课堂教学的几点小尝试
1、“随形附物”式的涂鸦剪。
如“随意形”的教学:将一些不规则的图形,如剪纸用剩的大边料等,根据形状的特点联想事物,再运用剪纸的基本纹样刻画出事物的特征,从而创作出具有观赏性的剪纸作品。再如“同形异纹”的教学:提供给学生具有多样性的事物的轮廓纸,如蝴蝶、鱼等一些变化多端的物体的轮廓大样,让学生运用掌握的纹样给物体打扮,形成别有风味的“同形异纹”的系列剪纸作品。
2、 “观花走马”式的临剪。
“临剪”指把原样放在旁边,看着样子剪。有了上面涂鸦剪学习产生的兴趣后,学生就会希望自己也能剪出漂亮的作品,由于学生剪纸能力的限制和对剪纸艺术掌控的不足,还不能凭想法创作,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提供优秀作品并引导他们进行“临剪”,在实践中掌握更多的素材与技法。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这里的临剪有临变的因素,就是学生在临摹的时候不要求做到百分百的相似度,对大的结构可以适当用笔或指甲抠一下定位,同时,可以在原作的基础进行纹饰的变化或增减,也可以是外形或动作上的变化,只要抓住原作的寓意与意味。这样的处理方式既可以让学生在临剪中学到优秀作品的精髓,添加自己的想法,又不会因能力的局限而有所束缚,仍然保持学生在剪纸上的兴趣。
3、“胸有成竹”式的自由剪。
这里包括对剪纸作品的默剪,也包括没有原样的创作剪,特点是对剪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在剪的过程中可以自由地变化或更改原来的想法,能剪出具有欣赏价值和一定想法与新意的作品。这样的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独创性,我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大胆创新组合,将折、剪、刻等技法相结合,用剪纸的表现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体验剪纸创作的乐趣,培养学生传承民间艺术精髓的意识,唤起他们对传统民间美术的关注和热爱。
4、“得心应手”式的创意剪。
创意剪的关键在于有了“主题”的限制,不再只是自由的、随意的,而是根据要求,运用能表达主题的纹样和造型进行创作。这就需要学生对剪纸的纹样、造型、寓意等有一定量的掌握,并能较灵活在运用到实践当中。创作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查阅资料,也可以先画好设计图再剪,重点是抓住主题,发挥创意,剪出特色。
这种“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的递进式分层教学法,分散了学习的难度,让剪纸成了一种乐趣,既利于保持学生对剪纸学习的兴趣,又利于培养学生对剪纸文化的热爱,继而形成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作为我校的一个校本课程,剪纸艺术正处于实施阶段,经过一个阶段的尝试已经略有成效,针对常态课堂的尝试我想还有探讨和改进的空间,我渴望让剪纸艺术深入二小学生的心中,让他们继承和发扬这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的中华瑰宝在祖国的各个角落开花结果。除了剪纸,还有衍纸、纸雕、纸手工......还有很多关于“纸”的文化和魅力等待我们去探寻,愿在自己小小的努力和尝试之下,为我们二小尽自己的一份力,让一双双巧巧手剪出多姿多彩的美丽作品,筑就心中美丽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