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南京市江宁区禄口第二小学网站今天是: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课程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总目标中也说:“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一则文化故事。由汉字组成的汉字系统更是一个灿烂辉煌的文化宝库,由此可见,学好汉字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指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等的综合评价。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学时、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汉字教学中,如何把几千年来演变的汉字传递给学生是教学的关键。小学汉字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兴趣。追根溯源,快乐识字。
(一)汉字文化与识字、写字教学相融合
“字”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是有独立意义和灵魂的语言符号。在课内教学中,可通过揭示汉字背后的文化意蕴,触摸传统文化,了解先民生活,提高识字兴趣和审美能力。比如学习“册”字,出示古文字并指出它的本义为“用绳子或牛皮编串好的竹简”,再结合成语“韦编三绝”,即“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连竹简的牛皮带子”,来帮助学生了解书籍的发展史。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潜心诵读,感受汉字特有的音韵美,读出作品中的深层意味。《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楼”“州”“流”的韵母,既悠长又柔缓,往往表达柔和、深沉的情感,与李白对孟浩然的不舍之情很相称。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裳”“狂”“乡”“阳”的韵母都是开口呼,发音时口张大,给人感觉更加精神昂扬,十分契合杜甫当时狂喜的心情。
(二)汉字文化与阅读教学相融合
汉字是一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象形文字,“这就很自然地容易唤起视觉的直接参与,在给读者鲜明形象刺激的同时,能唤醒他们对事物自身的认识和感悟,激发他们的想象”。《三顾茅庐》中有一句景物描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句中许多字含有“三点水”“木字旁”,读起来给人一种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感觉。《黄果树瀑布》一课中,“天地间就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喧嚣”较之“喧闹”,从视觉上就给人一种“人喧马嘶”的感觉,值得学生好好驻足推敲品味。
在阅读教学中,还可揭示某些字的文化意象。《黄鹤楼送别》中的“杨柳依依”,绝不仅仅是写眼前之景,“柳”还含有“折柳送别”之意。《望月》中的“月”,是思乡的代名词,象征着纯净皎洁,蕴涵时空的永恒。同样像“梅”,是岁寒三友,春天的第一位使者,是林和靖精神上的妻子,里面藏着美丽的想象和高尚的人格。
(三)低年级教学生字词可以从身边的了解的事物着手
在教学《坐井观天》的时候,讲到井沿的时候,“沿”是一个之前没有见到的字,孩子们不是特别懂,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画图,画出一口井,井口的边缘就是井沿,可以帮助孩子理解“沿”就是边缘的意思,可以给出例子:碗沿就是碗的边缘,结合图片让学生试着自己说一说,孩子们就很快能够说出“门沿”、“床沿”“窗沿”……既能掌握生字的意思,也体会到了学习汉字的乐趣。
最近教学“荡”这个生字,我自己在教学的时候也在思考,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荡”这个字的内涵。观察就可以发现,“荡”上面是一个草字头,下面是汤,汤就有水的意思,上面的小草在水上,随风荡漾,那就可以理解“荡”的意思了。
汉字的自身结构中蕴涵着丰富的、独特的美学因素,这是完成语文教育审美化的理想途径。汉字以流动的线条,构造出种种展示生命形态的形象美;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的韵律展示了音韵美;以避就、意连等构字特点展示了中和美;以人的主观想法与客观物象的完美融合展示了意象美;以蕴藏在汉字中的情感倾向体现了情韵美……这就迫切需要提升教师的汉字文化修养,让儿童触摸和感悟汉字所蕴涵的审美因素,水到渠成地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