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南京市江宁区禄口第二小学网站今天是:
在空港小学举行的一年级教研活动中,我们聆听了2节《认识人民币》的数学课。2位执教老师都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适当调整了教材的呈现方式。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扮演的不再是“中心发言人”的角色,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她们都能够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人民币的大小、颜色、图案及文字,使学生准确、迅速地辨认各种小面额人民币,然后通过购物、换钱等活动加深学生对小面额人民币的认识。同时,让学生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课一开始,胡老师利用猜谜语进行谈话导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钱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引导学生认识人民币时,基于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考虑,放手让学生自己认识人民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自己观察人民币,并向同学介绍,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空间,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交流,不仅丰富了学生对人民币的了解,同时注意渗透爱护人民币的教育。
在认识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把打乱了的人民币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依据,渗透了分类的思想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人民币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时,胡老师将枯燥的知识借助生动活泼的购物活动来展现,通过购买1元的商品的不同付款方案,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元和角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接着在自由购物中,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商品,购买商品,通过付款、找钱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别是课堂小结以书信的形式出现,非常新颖。通过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形成能力。同时在总结中又提出了更有挑战性的问题,“你能使1>2>5吗?”不仅巩固了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然而《认识人民币》一课是一节“生活味”很浓的数学课,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上成常识课或品德课。面对生活化的学习素材,怎样才能上出“数学味”来,让“数学味”与“生活味”融为一体?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