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南京市江宁区禄口第二小学网站今天是:
听课反思
——浅谈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感情朗读
丁文清
天气逐渐转凉,不觉间大半个学期已经过去了。在这半学期来,听了不少课,有自家学校同事们的交流课,也有其他学校老师精心打磨出来的示范课。恰逢昨日又有三校联合的教研活动,仔细聆听后,感悟颇多。思考最多的,也是昨日提及最多的,就是语文的朗读问题以及老师的范读问题。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虽说汉语是母语,学生能读准,但能读准只是朗读能力的最基本要求。我一直跟学生强调,朗读有三个层次,读准、读通、读出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本身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朗读过程中要发挥“有声语言”的艺术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课文(包括词句,段落,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和情绪。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其中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毫无疑问,这大大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体味。朗读还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学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形象,掌握语言的结构美,音韵美,节奏美等,使其对字、词、句获得整体的感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鉴别力。
下面,我来大概谈谈我观察到的老师们是如何进行朗读教学的。
一、预习必不可少。
老师们都知道,但凡要上公开课的课文,课前都是要求学生一读再读。要知道,课堂40分钟,我们所要完成的任务很多,时间非常紧促。利用课堂让学生熟悉课文,对学生作适当地指导可以,但如果完全凭借课堂时间,让学生把课文从不会读到会读,从会读到有感情地读,这是比较困难的,基本上也是很难实现的。这除了时间的原因外,还有现在的课文大部分已有一定的难度,比较长,和学生个体之间水平的差异。因此,老师们都注重让学生在课前做好朗读预习。在课堂上通过听录音,范读等,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整体的印象。再让学生结合读课文自由学习生字,为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打好基础。然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自由读,小组读,比赛读等,使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正确,读流利。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轧实的基础。
二、少数带动多数。
在生活中学生都有丰富的情感体验,但在学习中,他们对课文的情感的体验是不足的,而且水平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发挥部分学生的优势,让他们把从朗读中体会到的那一份情感说出来,取长补短,带动其他学生对文本中情感地体验,使那些对文本中的情感体验不够明了,或暂时还没有体会到的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有利于全体学生把这一情感更鲜明地表现出来,为感情朗读课文指明方向。所以,老师们在选择同学个人读时,都会选择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
三、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情感并不是一件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说有就有,说无就无。它需要感染,需要激发,它具有共鸣性,它可以随着环境气氛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感情朗读课文时,创设一定的情境,在班级里宣染适当的气氛是非常必要的。例如:让学生看课文的动画展示,介绍一些课文的时代背景,请学生分角色朗读或演一演,也可以请学生说一说或想象一下类似情况下的心情感受。
四、教师范读,做好领头羊
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朗读技巧、朗读能力是比较欠缺的,但他们的模仿能力和表现欲望是特别强的。因此,教师应注重范读的重要性,发挥在朗读时的领头羊作用。在我大半个学期的听课中,都发现课堂上的范读是必不可少的。不过形式却不同,有些是老师范读,有些是音频,更有老师大胆选用朗读水平高超的同学。
当然,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带头作用,榜样示范作用,并不要求学生照搬照抄,囫囵吞枣。模仿也应带有自己的特色,发展自己的个性。这时就需要个别读,比赛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也让学生互评互学,不断提高。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至关重要。有趣的朗读能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可以说朗读就像一把钥匙,一把带他们走进语文殿堂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