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南京市江宁区禄口第二小学网站今天是:
一、活动实录:
二、五位老师的教案:
按不同标准分类
陶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经历按不同标准对简单数据进行分类的过程,能按指定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对数据进行分类,能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分类整理的结果。
能力目标:联系生活实际,积累一些收集、整理数据的经验,增强数据意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学习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分类整理数据、用自己的方式表示数据过程,学会按不同标准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教学难点:建立初步的数据意识,体会分类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竞赛导入,激活经验
男女分组进行一个比赛,看谁有一双“慧眼”。
讨论:为什么女生能很快的说出答案?
引出:分类,就能更清楚地看清物体的个数。
二、分类整理,经历过程
1、引导提问。
出示例1场景图,说明这里是校园的一角。
引导:请小朋友们看一看,校园里有哪些人,分别在做什么?
预设:有老师,学生,他们有的在看书,有的在做游戏,还有的在下棋。
教师:看了这幅图,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预设1:想知道学生有多少,老师有多少?
预设2:想知道看书的有多少,做游戏的有多少,下棋的有多少人?
引入:要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按不同标准对图中的人进行分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按不同标准分类。
教师:请你想一想,可以怎样分类呢?
学生思考后,小组内讨论。
指名回答:预设1:可以按身份分为老师和学生。
预设2:可以按参加的活动进行分类。
预设3:可以按性别分类。
(1)教师:如果按老师和学生可以分成两类,怎样来表示分类的结果呢?你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吗?
指名说一说:预设:画一个三角形表示一个人,画一个圆表示一个人。
学生回答后,独自完成。
组织交流,实物投影展示,让学生自主介绍自己分类整理的过程和结果。
(2)教师:刚才我们按人物身份分成了两类,按参加的活动可以怎么分类?
预设:分成看书、做游戏、下棋三类。
学生操作,老师巡视。
小结:我们可以利用简单的符号来记录数据,这样的方法记录结果既清楚又方便。
(3)解决问题
教师:现在我们已经把图上的人物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得到了这两张统计表,那你能根据这两张统计表中的信息回答这两个问题吗?
问题1:图中有多少位老师?学生呢?
问题2:参加每种活动各有多少人?
教师:仔细观察这两个统计表,你发现两次分类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指名回答:预设:人的总数是一样的,分类的标准和结果不一样。
回顾反思: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分类整理的过程,你有哪些体会?
三、巩固应用
1、教材第92页“想想做做”第1题
先出示积木图,引导学生讨论可以按怎样的标准对图中的积木进行分类。
引导学生分别按颜色和形状对图中的物体进行分类,并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分类整理的结果。
2、教材第92页“想想做做”第2题
呈现题中的邮票图,让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确定不同的分类标准。
四、总结提升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按不同标准分类,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
老师 看书
学生 下棋
做游戏
教学内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
张苇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初步学会按不同标准分类,并学会利
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初步感受不同标准下数据分类整理的结果不同,了解生活中可以收集数据,体会数据能说明信息,发展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3、在小组讨论中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学习重点:掌握按不同标准分类并整理结果的方法。
学习难点:能正确地分类整理数据。
一、情境引入
1、谈话:同学们,下周就是什么节日啦?懒洋洋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礼物,瞧,礼物真乱,你能帮它分类整理吗?
指名上台分一分,
问“你是按什么分类的?从你整理的结果中,可以看出什么?
问:还有不同的分法吗?(指名上台)
追问:他是按什么分类的,你看出了什么?
指一名其他学生回答
引导:你们觉得分类整理有什么好处?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分类有关的知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板书课题
二、新授
1、提出问题
谈话:懒洋洋带来了一张照片和同学们分享,图中有哪些人,分别在做什么?
指2名学生说一说。
问:你还想知道什么?
2、引导分类
谈话:小朋友们真爱动脑筋!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把图中的人分类整理,你打算怎么分类?前后四个小朋友为一组讨论一下,开始吧!
交流:你准备按什么分类?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吗?
引导:回顾刚才三种分类方法,职业、性别、活动方式是我们的分类标准。在解决问题之前要先确定分类标准。
问:如果想知道老师和学生分别有多少人,应该按什么标准分类?
3、收集与整理
谈话:在收集数据的时候,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说明:可以按一定的顺序收集数据,并在已经收集的人旁边做记号。记录数据时,可以找到一个记录一个,也可以先分类做标记,再一起记录。(ppt演示)
问:老师用打勾的方式表示整理的结果,一个勾表示一个人。你还有其他表示方法吗?
要求:拿出作业纸,根据你想解决的问题选择一种分类标准进行整理,如果作业纸上没有你要的分类,就用空白表填写。开始吧!
3、组织交流
谈话:你想解决什么问题,按什么分类的?介绍一下你是怎么进行数据整理的。你知道了些什么?
呈现第二张表,问:他是按什么分类的?根据他整理的结果,猜一猜他想解决什么问题?
呈现第三张表,问:通过他整理的这张表,你能知道些什么?一起说吧。
4、小结
问:仔细观察这三张表,你发现有什么不同? 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不同。
问:学生和老师一共多少人?男的和女的一共多少人?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总数一样?也就是说,如果第三张表正确的话,加起来总人数也应该是15。
说明:所以,我们可以用计算总数的方法验证整理的结果是否正确。
回顾刚才的活动过程,你觉得分类整理有什么好处?
指出: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图中有哪些人,各有多少人。
三、练习巩固
你们知道怎么分类整理了吗?考考大家
1、谈话:你想知道什么?准备用什么分类标准整理这些积木? 除了可以知道球有几个,还可以知道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引导:把书翻到93页想想做做第一题,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书上这道题的要求,书上的两张表格都要完成。
交流:呈现作品,你是怎么进行整理的?通过颜色分类,你知道了什么?
通过他第二张表的整理结果,你们知道了什么?
追问:他整理的结果对吗?不和其他同学交流,你能通过这两张表对比验证吗?
一共有多少个积木是不变的,可以通过计算总数的方法进行验证。
2、(想想做做第二题)齐读题目要求
谈话:从邮票上你看到了些什么?还有吗? 相互说一说你打算怎么分类整理?
交流:你打算怎么分类整理?
操作:拿出作业纸,按照你自己的方法选择一种分类标准整理这些邮票。只要完成一张表格。
交流:从你的整理结果中知道了什么? (指三名同学交流,前两个结果由学生自己说,最后一种可以由全体学生一起说)
3、气象小组把某个月的天气作了如下记录:
(1)天气情况:
问:你知道这三个图标分别表示什么天气吗?1-30又表示什么?
请你自己把晴天、雨天、阴天的情况记录在表中。
(2) 从上表可以看出:这个月( )的天数最多, ( )的天数最少。
(3) 这个月阴天有( )天,晴天比雨天多( )天, 阴天比雨天多( )天。
(4) 你还知道什么?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谈话:不仅数据可以分类整理,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需要分类整理的地方(出示乱糟糟的房间和整洁的卧室)小朋友们,你们更喜欢哪个卧室呢?想要房间干净整洁,我们需要做什么?应该怎么整理呢?
渗透自主整理物品的意识
用数对确定位置
朱婷
知识目标: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能力目标:使学生经历从已有经验到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
情感目标: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知道这是什么游戏里的小动物吗?
师:谁能说说怎么玩?
师:你能消去一竖排或者一横排吗?试着说一个,表达尽可能清楚、简洁。
师:还有和他消去的是一样的吗?你是怎么表达这两个动物位置的。
师:看来对小动物的位置同学们都有不同的描述。
师:数学上,如何确定这些小动物的位置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定位置(板书课题:确定位置)。
师:大家看,小青坐在哪里?
生:倒数第二个。
师:还可以怎么说?
师:都是小青的位置,为什么说法不一样?
师:你觉得应该从哪数?
师:告诉老师你在第几排,是怎么数的。
师:从前往后数,这里哪是前面?
师:我们习惯从前往后数。(板书:从前往后)现在大家告诉我小青在第几个?
师:小军呢?
师:都是小军的位置,为什么说法又不一样?
生:一个从左边数,一个从右边数。
师:我们该从哪边数呢?有没有同学带的有尺子?观察一下。
师:我们可以从左往右数。(板书:从左往右)现在大家告诉我小军在第几个?
生:第四个。
师:同学们很聪明,现在你还能找到小军的位置吗?
生:第四组第三个,第三排第四个。
师:同一位置,大家的说法都不一样了。
(指出:同学们,通常情况下,人们在确定位置时,把竖排叫作列(板书:竖排:列),横排叫作行(板书:横排:行),人们常常用“列”和“行”来确定位置。)
师:那这里哪边是第一列?确定第几列从左往右数。哪边是第一行呢?确定第几行从前往后数,在确定位置时,我们一般先说列再说行。(认识“列”和“行”以及第一行和第一列。)
师:现在,你能说出小军的位置吗?
生:第4列第3行。(板书:第4列第3行)
师:小青呢?
生:第2列第4行。(板书:第2列第4行)
师:小组交流,自己在第几列第几行
交流完毕,老师说第几列第几行的位置,学生快速站起来。
师: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用小圆圈来代替这里的同学。现在还能找到小军的位置吗?你是怎么找的?谁上来指一指。
生:第4列第3行。(数第几列的时候从左往右数,数第几行从前往后数)
师:小青呢?(第2列第4行)
师:同学们,小军有几个朋友玩的特别好。一下课,他就找朋友玩,你知道他的朋友坐在哪里吗?
师:下课了,小军又要找他的朋友玩了,我们把他朋友的位置记下来好吗?准备好了吗?(依次移动小军的位置)
师:哪位同学把记得位置展示给大家看看。(太快了,记不过来;记得比较简单)
师:数学总是追求简洁!如果我用(4,3)来表示小军的位置,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第4列第3行。
师:像这样用一对数来表示第几列第几行的位置在数学上叫作数对。小军的位置第4列第3行可以用数对(4,3)表示,括号表示这两个数缺一不可。这节课我们就是用数对来确定位置的(板书课题完整:用数对)读作数对四三,再简单一点也可以直接读成四三。(板书:数对(4,3)读作:数对四三)
师:小青的位置用数对怎么表示?(板书:数对(2,4))
师:小力呢?(学生上来板书:数对(3,4))
师:数对(3,4)和数对(4,3)的意思一样吗?
师:表示数对的两个数字能换吗?看来每个数对对应着一个位置,不同的位置数对也不一样。
师:(5,5)是小华的位置。你知道他坐在哪里吗?第几列第几行?
生:坐在第5列第5行。
师:这里两个5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第一个表示第5列,第二个表示第5行。
师:大家看,用数对表示这些同学的位置是不是更简洁。
师:现在我们用数对记下小军朋友的位置,有没有信心?
师:准备好了吗?
师:现在我们大家做个小游戏好吗?刚才说,我们的第一列在哪里?第一行呢?仔细看,点到谁,谁就迅速的站起来,准备好了吗?
师:老师看到有个同学第3列站了起来,第3行也站了起来,你知道他是谁吗?他位置的数对是多少?
师:同学们的反应真的很快。(播放你知道吗?)
师:听了这个,你觉得笛卡尔怎么样?
师:这个是老师在火车上捡的火车票,根据火车票上的信息我很快找到了失主,你能指出他坐在哪里吗?哪个同学上来指一指。
师:再看这个游戏,你能用数对说说怎么玩吗?
师:大家看,我们在学习第几的时候,在一条直线上我们可以用一个数表示,对于平面内物体的位置我们可以用数对表示,需要用两个数来表示列和行,那要是在空间中,我们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在第几列,第几行和第几层的时候需要用几个数来表示呢?
师:这个白色长方体的位置你能表示出来吗?
生:(4,3,3),表示第四列,第三行,第三层。
师:小组交流:观察一下你前后、左右和你相邻同学位置,他们的数对和你有什么关系。
击鼓传花小游戏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竖排:列 从左往右
横排:行 从前往后 小军: 第4列第3行 (4,3) 数对四三
小青: 第2列第4行 (2,4) 小力: (3,4)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朱琳
1.初步学会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探索怎样将两个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
教学难点:运用转化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一、游戏热身
移动4根小棒组成两个正方形
二、交流共享
谈话:为了迎接校庆,明明和亮亮开始学习剪纸。瞧,这就是他们第一次的作品。(出示教材第105页例1中的两个平面图形)他们两个为了比较谁的剪纸面积更大产生了不同的意见,你们能帮助他们吗?
1.交流解决问题的想法。
小组合作探究:这两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哪个大一些,你能一下子看出来吗?想一想,可以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小组活动,交流想法。
反馈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
(1)可以数方格比较它们的面积。
要让学生具体说说数方格的过程,注意提醒学生先把方格线补画完整。
(2)把它们转化成规则图形进行比较。
如果没有学生提出这样的想法,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进一步观察两个图形并思考:如果将图形中凸出的部分剪下来,并移到凹进去的部分,会使原来的图形转化成什么形状?(长方形)
提问:怎样把这两个图形分别转化成长方形呢?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交流:第一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第二个图形呢?
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后,课件演示转化过程,教师边演示边讲解:
第一个图形,先分割出上面的半圆,再将这个半圆向下平移8格,这样就转化成了8×6的长方形。
第二个图形,先把下半部分左、右凸出的两个半圆剪下来,再把左、右两个半圆都以它们上面的一个端点为中心,分别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180,正好补上图形上半部分凹进去的两个半圆,这样也转化成了8×6的长方形。
提问:为什么刚才看不出来这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大,而现在一下子看出来了?图形在变化的过程中,面积变化了吗?
引导学生明确:刚才是不规则图形,不容易比较;现在转化成了规则图形,容易比较。面积没有变化。
小结:像这样把不规则图形变成规则图形来解决问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2.出示: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下面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这个图形也挺复杂的,你想怎么办?哪几条边向什么方向平移?(课件演示)原来的图形转化成了什么?(正方形)形状变了,但是什么没变?正方形的周长是?原来图形的周长是?
3.小结转化策略的运用。
提问: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
教师小结:有些不规则图形可以转化成熟悉的简单的图形;图形转化时可以运用平移、旋转等方法;转化后的图形与转化前相比,大小不变。
谈话:其实同学们在以往的数学学习中,早就运用过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请大家回顾一下,学习什么知识时运用过转化的策略?
学生独立思考后举例:
(1)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
(2)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把圆转化成长方形。
(3)计算小数乘法时,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
……
教师小结:转化策略是一种十分常见而实用的解题策略,在数学学习中,我们要学会灵活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06页“练一练”。
出示题目,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这两个图案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指名板演。
小结:这两个图案的面积相等,可以将第一幅图案,移动转化成第二幅图案。
2.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十六”第3题。
出示方格纸上的图形。
让学生思考怎样简便计算右边图形的周长。
引导学生发现,可以把右边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后再进行计算。
3.第109页“练习十六”第2题。
凹 凸 至少知道几条边才能求出周长?
这两个图形其实也是两个汉字,一个是凹,一个是凸,这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
交流,课件演示。
四、生活中感受转化的策略。 今天,我们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了许多有关图形的问题,其实,除了图形问题,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例如:(1)、求一张薄纸的厚度(化少为多)(2)、求一枚硬币的周长(化曲为直)
五、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作业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二)
王群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点: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的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游乐场吗?现在有一个游乐场搞了这样一项活动:生日当月凭有效证件,可免费畅玩一次游乐园里所有项目。如果我们全班的同学要去玩,什么时候去最合算?
学生思考交流,得出出生人数最多的月份去最合算。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
需要调查统计,引出课题并板书。
1.讨论收集数据方法。
(1)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要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学生分小组调查每个月出生的人数,并把结果记录在表里。
月份
1月
2月
3月
11月
12月
人数
提问:可以用什么办法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小组统计,教师巡视指导。
2.汇总数据。
(1)汇报交流。
分小组指派代表出示表格,并说说自己小组一共几个人,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提问:仔细观察,你们小组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和其他小组的一样吗?
引导思考:刚才我们得到每个小组的统计结果,想一想,可以怎样汇总全班的数据呢?
学生交流,指名回答:先把每个小组的同一月份的数据相加,再汇总成一张表格,即全班同学的生日月份汇总表。
(2)按月份汇总。
师生共同汇总,教师将最终的汇总结果填入下表中。
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追问:我们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
(3)按季度汇总。
提问:一年分成几个季度,你知道是哪几个季度?××蛋糕店还想调查每个季度中,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最少。如果上面的数据按季度分类,应该怎样设计统计表?
出示下表:
季度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学生独立填写,集体交流,教师将结果填入表格内。
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比较多,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比较少?
(4)上面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你从每个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把数据按不同标准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信息)
(5)提问:如果要在全校同学中调查,又该怎么样做?
追问:你认为得到的结果和我们班的结果一定相同吗?(不一定)
3.归纳总结。
通过这次统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1.完成教材第97页“想想做做”第1题。
(1)提出要求: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在它的六个面上分别写上1~6,四人一组做游戏。
学生分组合作,将结果记录在教材中的表格(1)和表格(2)里,教师巡视。
(2)提问:掷( )的人数最多,掷( )的人数最少?
追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第98页“想想做做”第2题。
(1)调查本班同学的艺术特长,先在小组里调查,再全班汇总。
空白的艺术种类可以根据小组的实际情况填写,学生分组活动,共同填表格。
(2)师生合作,汇总表格,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提问:哪种艺术特长的人数最多,哪种艺术特长的人数最少?你还知道了什么?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三、研讨记录:
四、教师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