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南京市江宁区禄口第二小学网站今天是:

您的位置>>首页 >> 书香校园>> >> 正文

丝带飘飘 红心满满

 

  “红丝带”在1991年的美国纽约第一次出现。人们通过佩戴它,来表示他们对HIV和艾滋病的关心,关心那些活着的HIV感染者,关心那些已经死去的病人,关心那些受艾滋病影响的人。这时的红丝带成为一种希望的象征,象征疫苗的研究和治疗感染者的成功,象征HIV感染者生活质量的提高。红丝带代表着一种支持,支持HIV感染者,支持对未感染者的继续教育,支持尽全力去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疫苗,支持那些因艾滋病失去至爱亲朋的人。

   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有无数的艾滋病患者,特别是一些孩子们,他们渴望和正常人一样生活,渴望和正常的孩子一样可以行走在校园里,端坐在教室里读书写字,可以拥有好伙伴一起玩耍。可是社会的歧视让他们寸步难行,面对父母亲朋的抛弃,老师同学的疏远。很多孩子在患有艾滋病的同时也患有一定的精神疾病。

面对这样一群可爱的孩子,让临汾第三人民医院院长郭小平潸然泪下,看见那些没法上学的孩子他决定为这些孩子做些什么。于是,爱心课堂就这样开学。就在医院腾出了一个病房,买了块黑板、4张课桌。医生、护士轮流当老师,拿来自家孩子用过的课本,利用空闲时间教孩子们认字、做算术。课堂虽小,但孩子们高兴极了,他们总算是可以在这间特殊的教室里学习知识。总经常有些孩子是刚拔掉输液瓶,迫不及待就飞奔到教室。就在课堂建立不久,孩子们的命运迎来了转折。2005年,医院收到来自国际捐助的儿童抗病毒药物这种药可以抑制患者体内的病毒,增强免疫系统,只要按时服用,孩子们就能健康地活下去。

一年之后,全国各地都有患病孩子家属慕名前来,一下子这间特殊的教室里学习的孩子就增加到了16名。在社会的捐助之下,红丝带学校建立了起来。可孩子多了,没有老师。这可愁坏了郭小平,孩子们的没有足够的空间学习成了他的一个心结。连他自己的女儿都前往学校做起了老师。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这家全国唯一的“红丝带”学校。援助也越来越多,前往教学的志愿者也是渐渐在增加。也曾有人对红丝带学校提出质疑,认为建一个专门的艾滋病儿童学校,本身是一种隔离政策,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郭小平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建立专门的艾滋病儿童学校确实不是最好的办法,可如果没有这个学校,孩子们很可能就没有学上。这就是现实。”但他相信,随着社会进步,艾滋病患儿终究会到正常的学校去上学。“我希望有朝一日,不再需要有红丝带这样的学校。”

对孩子们的未来,郭小平的想法十分清醒。尽管歧视减轻了,但他们想要像普通人一样上学、工作、生活,仍然不容易。他常会和孩子们聊起人生、梦想、将来的职业选择,给他们建议。但他从未想过要放弃。

就像《感动中国》给郭小平的颁奖词中写道:瘦弱的孩子需要关爱,这间病房改成的教室,是温暖的避难所。你用十二年艰辛,呵护孩子,也融化人心,郭校长,你是风雨中张开羽翼的强者”他就像是一只老鹰张开羽翼让孩子们躲在他温柔的臂弯里,让社会注意到这些孩子,注意到“红丝带”。愿意成为“红丝带”的一员,帮助这些患病者,消除歧视。

让丝带飘飘,让我们用一个滚烫的红心对待这些孩子。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禄口街道永欣大道2号   电话:52779080转8016   邮编:211113 网站管理登陆
版权所有 © 南京市江宁区禄口第二小学 博客登陆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