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南京市江宁区禄口第二小学网站今天是:
随你一生,不离不弃《我们仨》读后感
“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杨绛
这句话,朴实之中又带有一丝伤感。他们俩走了,留我自己一个人,思念他们俩。人间也没有永远,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最后只剩下杨绛先生一人用文字缅怀逝者,迷茫而又坚定地继续守候着这份回忆…… 杨绛比钱钟书多活18年,18年一个人品尝那份孤单,淡然中夹着无奈,好绝望啊。就我个人而言,或许目前还无法领悟那种心情,只是感觉心酸不已。
在杨绛先生心中,这段美好的时光就像是一个梦。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这场梦里,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杨绛先生的文笔 平淡而稳重,就像一个平常的下午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坐在你对面慢慢的自说自话,很缓慢 。有着悠扬的江南小镇的气息,真好似让人在如梦如画的故事中,追寻“我们仨”的足迹;朦朦胧胧,却又那么真实;平淡、从容而又意味无穷。那种慢慢沁入到你心里的感觉,情感深厚而平静。老人的诉说没有悲伤,微微笑的沉浸在他们仨的回忆里。就这样,一下午说完了一生。在藤椅里静静的打起了盹,有轻轻的鼾声。感触最大的,是钱老与杨绛先生之间的爱情与亲情,是那么让人羡慕。
钱锺书先生是文学上是一个全才,既是一位大学者,又是一位大作家。他学贯东西,在中国古典诗词,西方语言文化方面都有所建树。杨绛先生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两人在清华园相识。两位文学素养极高的学者相识,颇有相见恨晚之意。两人兴趣相投,但重要的是,两人对彼此的了解,默契,不需一字一言,便能知对方心之所想,这也是两人能走过这么多年风风雨雨的奠基石。而后,杨绛先生与丈夫一同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求学,后转往法国巴黎大学进修。看到这里,我在想这两位都这么优秀,简直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很多的天造地设,如果没有细心的经营,也很难走到最后。
钱老与杨绛先生之间的关系,可以说让人用仰慕的目光去看,完美。钱老与杨绛先生是人中龙凤,两人同样的优秀。各有所长,而又有互补之处。兴趣相投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不断从彼此身上找到发光点,那么爱情的火热之后,回到平淡的柴米油盐,关系很快就会冷淡下来,因为彼此就这么多,已经看的一清二楚,那日子就会过得很枯燥无味。但两位老人做的很好,年轻时的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理想,不断的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不断为之努力。他们都有需要向彼此学习的地方,并且随着他们自身的积累,加之相互学习,进步的就很快。
两人之间的依赖,是相互鼓励,能从彼此身上找到继续前进的动力,遇到困境时,对方会尽一切所能帮你,你也会在她失意之时为她打气。在你最好的时候为你骄傲,也会努力成为和你一样好或者比你更优秀的人。在你最失意的时候,一直在你身边,陪着你度过难关。钱老与杨绛先生虽没有要求对方,但两人有这样的想法。到最后。两人都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大师。
在书中,杨绛先生多次细致的刻画钱老的缺点,这都是钱老为人不知的一面;在外人面前,永远都是表现出自己最完美的一面;别人看到的,是想让他们看到的。只有在最亲的人面前,才会放下包袱,展现最真实的的自己,他们会理解你,这才是家。说句话,钱老的缺点不少。但杨绛先生丝毫没有嫌弃之意;很多人,都是彼此光鲜亮丽的一面所迷倒;当对方决定把真实的自己毫无保留的交出去的时候,却开始接受不了,“这不是我认识的你”。杨绛先生理解,接受钱老的缺点,提醒他改正;钱老也知道自己有所不对,尽力改正(虽然效果甚微)。同时杨绛先生也说自己“平时太多愁善感”,钱老也理也理解这一点。有的人的缺点吧,一辈子都改不了,但会有人在旁边提醒他一辈子。两个人决定过一生,除了对方的光环,也要有勇气接过彼此生命中最沉重晦涩的那一部分。这才是爱。
在书中插画上有一句“我们三个人各自工作,互不相扰”。表面是给彼此足够的私人空间和自由;更深层次上,是对彼此的一种信任。有人说爱情是时间的积累,但更重要的是信任。沉溺在爱情中的人们,总是怕自己陪伴对方的时间不够多,时间不多,就怕关系疏远了,不再爱了。这是一种极度的不信任,当火热的心冷静下来,过度的依赖将会是前进的阻碍。热情该有,但热情过后,两个人应该彼此信任,你喜欢聊我陪你,你不喜欢聊也不打扰你,只要彼此的心中知道,对方一定会等自己,即使各顾各的事情,心里还会想着对方,不会离开。两位大师,都明白这一点,把自己的信任交给了对方。我爱你,我可能不能一直陪伴着你,但我一定不会走,一直在等你。感情,是基于一辈子的信任。
这几点,足以让很多人可望不可即。
钱老与杨绛先生的感情,如涓涓溪流,源源不断。可谓后人的标杆。
人的一生,无非就是事业和家庭。一份让自己奋斗终身的工作,一个可以陪伴自己一生的人,足矣。
“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一本书看完,忽然看到最后一页,她写着上面的这句话,瞬间泪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