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南京市江宁区禄口第二小学网站今天是:

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正文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美术组备课(三)

2024-2025年度第学期美术组备课(

年段

低年段

主备人

姚婧、杜静

时间

5.8

地点

     美术室

课题

粽儿满堂香》、《五味瓶》

备课组长

林菲

主题

课改研究课

本年段课标解读:

一年级学生拥有一定的认知欲、探索欲,热衷于美术手工课堂,对传统节日习俗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具备初步动手制作的能力,对于本单元有关“端午节”的课程,教师应在课堂上传授端午节相关习俗,以趣味游戏、自主探索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年级学生具备一定造型表现能力,能够初步使用点线面、色彩等元素进行作品创作,对于造型把握上仍有不足之处,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增设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体现主题的设计:

粽儿满堂香》:带领学生了解端午节的基本信息,包括被列入非遗名录的时间、地域差异等,熟知包粽子习俗的由来;掌握三角粽子的捆扎方法及粽子的多样性。通过观看视频、图片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在制作“小粽子”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手部精细动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激发学生对端午节的兴趣,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增强团队意识,增强文化自信。

《五味瓶》:学生通过感受描述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展开联想,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能够用颜色、点线面等绘画元素,以及添画表情和相关物品表现五味,增强艺术表现能力。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大胆想象,运用颜色及点线面造型语言表现味觉,创作一幅富有创意、造型新颖、色彩丰富的作品,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本课的中心问题

粽儿满堂香》:学生掌握三角粽子的捆扎方法,并且学会扎结。激发学生对端午节的兴趣,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味瓶》: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五味的体验,感受及大胆的对“五味”进行色彩和图形的联想,注重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各种表现方法的引导。用绘画的方法表现五种味道时大胆想象及引导学生制作时有创意。

研讨记录

备课

教学设计

《粽儿满堂香》教案

杜 静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端午节的基本信息,包括被列入非遗名录的时间、地域差异等,熟知包粽子习俗的由来;掌握三角粽子的捆扎方法及粽子的多样性。

2、通过观看视频、图片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在制作 “小粽子” 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手部精细动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激发学生对端午节的兴趣,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增强团队意识,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1.学生掌握三角粽子的捆扎方法,并且学会扎结。

2.激发学生对端午节的兴趣,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准备足量的仿真粽叶、线绳、糯米蛋黄红枣笔等手工制作材料;

2、教学资源:收集端午节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制作成 PPT,内容涵盖端午节的习俗活动、各地特色粽子等;准备包粽子的教学视频,详细展示包粽子的步骤。

3、场地准备:确保教室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手工制作活动,提前安排好小组活动区域,便于学生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听听里面唱的是什么?对了,是关于粽子的儿歌。每当听到这首儿歌,我们就知道一个特别的节日快到了,那就是——端午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粽儿满堂香》这一课。”

二、探索新知

1、端午节简介

师:“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我们中华民族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端午,了解它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端午节的由来

播放视频:“现在,让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探寻端午节的起源,看看它与哪位历史人物紧密相连。”

:“视频里提到了屈原,他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伟大诗人。他忠诚爱国,却因小人谗言被流放。屈原投江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有了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的习俗。屈原的《离骚》等作品,至今仍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

3、端午节的习俗

龙舟竞渡

:“说到端午节,怎能不提龙舟竞渡?看这张图,龙舟上的健儿们齐心协力,向着终点冲刺,场面多么壮观!”

五彩绳、五彩蛋兜:

师:“端午节时,大人们还会给孩子们系上五彩绳,挂上五彩蛋兜,寓意吉祥如意,驱邪避疫。”

挂艾草、菖蒲:

师:“艾草和菖蒲有特殊的香味,能驱赶蚊虫,保护家人健康。”

喝雄黄酒、吃粽子:

师:“端午节还有喝雄黄酒的习俗,据说可以驱除邪气。当然,最不能少的就是吃粽子了。粽子口味多样,北方偏爱甜粽,南方则喜欢咸粽。”

粽子的多样性

展示图片:“看,这些粽子形态各异,有卤藕肉粽、葡萄干粽、金鱼粽、竹筒粽,还有布依族的特色粽子。每一种粽子都承载着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

?教师总结:“粽子虽小,却蕴含着大大的学问。它们不仅满足了我们的味蕾,更是文化的传承。”

4、粽子包制示范

? 播放视频:“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学习如何包制三角粽子。大家要认真看,一会儿我们还要动手实践哦。”

讲解制作方法:

师:“视频里详细介绍了包粽子的步骤,从选材到包裹,每一步都很关键。记住,耐心和细心是成功的关键。”

三、作品赏析与艺术实践

1、欣赏完粽子的包制过程,现在,我通过视频给大家示范如何粽子。大家要仔细观察,一会儿可以尝试自己包一包。

2、好了,现在轮到大家动手了。这里有参考素材,大家可以动手包出自己的粽子。”期待你们的精彩作品!”

四、拓展延伸

播放视频:“最后,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了解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这些节日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总结:“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历史的馈赠,文化的瑰宝。每个节日都承载着深厚的情感和文化内涵。让我们一起传承与发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吧!”

《五味瓶》教学设计

授课人:姚婧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感受描述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展开联想,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2、学生能够用颜色、点线面等绘画元素,以及添画表情和相关物品表现五味,增强艺术表现能力。

3、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大胆想象,运用颜色及点线面造型语言表现味觉,创作一幅富有创意、造型新颖、色彩丰富的作品,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五味的体验,感受及大胆的对“五味”进行色彩和图形的联想,注重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各种表现方法的引导。

2、教学难点:用绘画的方法表现五种味道时大胆想象及引导学生制作时有创意。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五味”舞台剧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来到我们的美术课堂,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咕力自我介绍)让我们一起跟他打声招呼吧!

   师:咕力给我们带来了一段舞台剧表演,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师:谁来说一说咕力表演了哪几种味道呢?

师:你们是通过哪些表情来判断的呢?老师这里有五种表情,请一位观察最仔细的同学上台帮老师摆放在对应味道的瓶子下面。

2、导入课题

“酸、甜、苦、辣、咸”是生活中常见的五种味道,我们今天就在美术的世界里感受一下这五种味道。

(二)讲授新知

咕力:同学们,最近我的五味杂货铺马上就要开业啦,你们能帮我设计一下五味瓶的外包装吗?

师:瓶子的外包装上可以画些什么来体现味道呢?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些作品,他们是怎样表现不同味道的呢?

总结:通过大家的观察,可以用食物的颜色来表现味道;还可以通过点、线、面的形式来表现食物的味道。

1、集体探味(酸苦)

酸味——①食物:我们平时吃到的酸味食物有柠檬。②颜色:你们看到酸味的柠檬联想到了什么颜色呢?③点线面:那如果要用线条来表现呢?

苦味——①食物:我们平时吃到的苦味食物有什么呢?②颜色:看到这些充满苦味的食物会让你们联想到什么颜色呢?③点线面:那如果要用线条来表现呢?

2、小组探味(甜辣咸)

(1)分组探索

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摆放一杯液体,(分别是:蜂蜜水、辣椒水、盐水)小组通过实践探究完成学习单,绘画出对味道的初体验。

(2)汇报成果

教师请同学们分享探究结果。

甜味——①食物:糖果、蜂蜜颜色粉色、紫色、蓝色点线面:曲线、蜗牛线

辣味——①食物:辣椒、辣条颜色:红色、色③点线面:折线

味——①食物:盐、咸鸭蛋、②颜色蓝、天蓝点线面:大小点、缠绕线

3)总结知识

师:大家的探味之旅到这里已经结束了,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探味之旅的收获。首先老师要考考大家,我这里有五组色彩小卡片,你们能将不同的颜色对号入座相应的味道吗?老师想请一位坐姿最端正的同学上台来玩一玩。

师:接下来我们看一看用什么样的点线面去表现味道。

师:第一个是:酸味,第二个是:甜味,第三个是:苦味,第四个是:辣味,第五个是:咸味。

(三)教师示范——播放教师示范视频

三、实践创作

1、绘画要求:

请给咕力小朋友设计一款独特的瓶子包装,用相应的颜色、点线面、食物或者表情进行装饰。要求:①构图饱满、②色彩丰富、③发挥想象。

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评价

1、展示作品

老师看很多同学已经完成啦!现在请大家帮助咕力装饰五味杂货铺吧!

2、评价作品

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作品创作分享。②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价。③教师进行指导,对亮点及需要调整的地方的点评。

研讨照片

备课1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禄口街道永欣大道2号   电话:52779080转8016   邮编:211113 网站管理登陆
版权所有 © 南京市江宁区禄口第二小学 博客登陆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